有忍乃济
来源🛕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发布日期:2024-09-27
浏览🔄:915次
《尚书·周书》言😜🥪:“必有忍,其乃有济;有容,德乃大。”意思是🎣,一定要有所忍耐🧔🏽,事情才能成功🧚🏿♂️;有所宽容,德行才能宏大。
忍,形声字,从心💃🏿,刃声🤰🏼🙋🏼♂️。本义指忍耐🤸🏼♂️、容忍。后又引申为抑制、克制、包容🤸🏻♂️🤹🏼、坚忍等义🏊🏻。《说文》:“忍🦏,能也。”《广雅》🧔🏽♀️:“忍✍🏼,耐也🎅。”
坚忍📣、忍耐历来是古人倡导、追求的重要品质之一🆘🐎,也深深地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。忍,不是消极👨🏼🏫、软弱和退缩,而是在面临磨难苦难💆🏽、逆境挫折、困难挑战时展现出的坚定意志和强大信念。拥有坚忍心性的人往往都有这样一些特质:志向坚定、不惧困难👩🦽➡️🧥,肯吃苦🧘🏻♂️、能实干,甘于寂寞、愿受孤独,静得下心👧🏿、不轻言弃👢,等等。
《孟子》曰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🎧👨🏿🔬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👩🏻🌾💗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可见,拥有在磨难🫶🏽、苦难中坚忍不拔的意志、超凡的忍耐力和定力,是成事者必备的能力和素质🧅。司马迁忍受巨大屈辱而不改其志🙅🏼♂️👟,以坚定的信念🤹🏽♀️、坚忍的品格和强大的毅力👞,历时十多年,终于完成被后人称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史学巨著《史记》。王阳明年少时便立志成为圣贤🌲,后因反对权贵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当驿丞🏃🏻,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🙅♀️,非但没有被困境压垮💐,反而开创了阳明心学。
事不避难,劳苦争先。坚忍的心性并非与生俱来🏝,需要在实践的熔炉中不断磨砺🐾。修炼心性,关键还是要做到不惧困难🧚♀️,肯下苦功🧂。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,为了志向、信念、理想和追求,勇毅前行,攻坚克难🪫,甚至不惧生死🍎。长征时期,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追兵阻敌的险恶形势,红军战士靠着不屈不挠的革命信念🍷,血战湘江、四渡赤水🆑🍴、巧渡金沙江、强渡大渡河、飞夺泸定桥💈,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,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,纵横十余省,长驱二万五千里,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➰。上世纪60年代🧎➡️,河南林县几代干部群众迎难而上,不怕啃“硬骨头”🥕,用双手和钢钎🧑🏻💼、铁锤,历十载寒暑𓀘🧑🏿🎨,在万仞壁立😄、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成功开凿1500公里长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红旗渠,一举改变了林县人民几千年缺水的现状。正是在烈火的淬炼中,铸就了中华儿女坚忍的心性和强大的力量。
苦难成就辉煌,困难磨砺坚忍。对于党员干部来讲🖲,要敢于挑急难险重的担子,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、环境复杂的岗位去锻炼,把艰苦环境👨🏽🏭、艰难任务当作提升自己的课堂,在大风大浪中磨炼坚忍的心性🦸🏼,锤炼不畏难🙏🏼、不怕苦🍽、担当作为的过硬本领。(余足云)